第(2/3)页 几个月前,他的大明还风雨飘摇,大夏将倾。 如今不仅仅南北都稳住了,而且还有余力开始大量研究本来不属于大明的东西。 眼前这个飞艇,便是他庞大的振兴大明的计划最重要的一环。 有了大批的飞艇,他就可以全国去制造起降场和无线电台。 有了无线电台和飞艇,大明全国的信息往来当天可达。 若是有需要派遣士兵的地方,北平到最远的南疆也不过是一日一夜。 这玩意肯定没有火车拉得多,但是胜在快捷。 至于火车路,现在一时半会是搞不了的。 要有足够的钱财搞火车路,必然是要复制大唐的路线,先打倭国夺取石见银山,然后再一边建铁路一边设置消费项目来让白银循环起来。 大明的人口始终比李世民时期要多出一倍,这个操作起来难度倒是小了不少。 “陛下无须着急,国内那点时期要不了半年就可以全部解决了。” “至于现在,先继续生产便是。” 站在崇祯旁边的长孙无忌当然知道这个皇帝有多焦急甚至焦虑,于是说道。 “朕明白,长孙大人您大可放心,一切以你的话为准。” “朕在这些事情上,绝不捣乱。” 崇祯红光满脸地说道。 这些大唐过来的人,实在太好用了。 不管是长孙无忌这个才智足够吊打崇祯朝一切大臣的宰相之才,还是李靖那个既用兵如神又熟悉现代火器战争的帅才,都撑起了他的大明。 而且这些人还是被他白用的,俸禄那是大唐那边发的,而且以后完事了还会撤走,根本不会在他的大明留下什么手尾。 就连主持大明的现代工业的大唐北方重工技术总经理赵明,也几乎是一人之力撑起了大明的工业和大明的工学府。 崇祯对李世民的感激,越发真切了起来。 “陛下,飞艇已经升空完成,接下来它们就会先行到全国主要省会和大城市建造起降场和无线电台。” “请陛下把宣旨的太监派来吧!” 这个时候,宋应星走到了崇祯的面前,拱手下拜说道。 显然,按照计划,这里的五百艘飞艇建造出来之后,第一个任务并不是给李靖的军队送给养,而是先建立全国的起降场和无线电台。 这样才能把政令往来加速起来。 “大伴!” 崇祯回头对着王承恩招呼了一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