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像是自行车,电风扇还有手表,这些产品的生产工厂,在内地卷得相当厉害。 还要遭遇国外同类型产品的冲击,日子并不好过。 可偏偏,武锋通过工厂集团的采购部,每年都会采购海量的相关产品,也不知道帮助多少相关企业勉强存活下来。 还有国内的国营服装企业,有多少都在给武锋手下的工厂集团代工,就是武锋自己也不是很清楚。 内地的情况特殊,那些接到了服装代工合同的大国企,手里的订单肯定会被强制分流部分,分给更次一级的国营服装企业。 后续,加上了收音机,甚至黑白电视机,都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出口订单。 这些,都是武锋手下的工厂集团一手承担。 也是如此,每年工厂集团的出口数额相当夸张。 不要说粤省和鹏城特区当做香饽饽,就是京城那边都相当看重工厂集团的出口创汇能力。 反正在内地这边,工厂集团出口走的都是正规流程。 至于到了外海,这些出口的货物怎么处置,和内地就没什么关系了。 要说内地不知道武锋和蒋天生他们做的事情,怎么可能? 时间到了九十年代初,内地的外汇饥渴并没有得到彻底缓解,情况依旧比较糟心。 本来,武锋有意和内地合作,去小日子股市好好捞一把,轻松就能咬下一大块肥肉。 只不过后来,他就熄了这样的心思。 太麻烦了…… 有些事情,不是以前想得那么简单。 单单就是资金安全,武锋就不可能保证什么。 不过他没什么负面情绪,通过接触也给内地相关人士提供了某些信息。至于对方能不能抓住,并且顺利的将这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就不是他的问题了。 只能说,此时的武锋,在内地高层那里很有分量,间接的避免了被某些有力人士纠缠的可能。 也就是此时内地情况特殊,要是再晚十年,武锋都不太可能拥有这样的特殊地位。 本来就已经很惹眼了,等影碟机出世更加惹眼。 没办法,这可能是内地九十年代初,唯一能够放在国际上吹嘘的消费类电子产品了。 除了一个激光探头,其余零部件全都国产化了,也能勉强说一句完全国产。 关键是,这玩意太暴利了。 就算定下了五千一台的价格,可利润率依旧高得吓人,一台就能赚三四千。 等到产品数量提升,生产成本还能进一步压缩。 要知道,在武锋前世VCD影碟机退出市场的时候,最便宜的一台只有五百块出头,还有一定的利润存在。 可见,影碟机的成本,能够压缩到什么水准? 单单工厂集团这边的生产基地,短短数月时间就卖出去了超过三万台,而且销量越来越大。 其余合作单位的产品数量比不得工厂集团这边,可数月时间生产两三万台还是不成问题的。 而且销量也不错,大多都销售出去了近两万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