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他基本上把七所学校最强势的专业,最好的团队,都拉了一批人到研究院。 然后他发现貌似人才还不太够。 就又去其他学校挖人。 他出钱,别的学校出人,还能省出不少编制,这是三赢啊。 所以大家对于陈泽的行为,也都默许了。 这种情况一直到王鹏打电话过来,跟他说研究院的地方真的不够用了,不能再招人了,他才遗憾的停下。 回到金陵。 陈泽来到研究院。 这一个多月,研究院早就大变样了。 三座教学楼,一栋科研楼,整整四栋楼全部都改造成了实验室。 而能够容纳三千名学生住宿的宿舍,这个时候也都住满了人。 这还是有不少人不住在研究院内。 要是都住在研究院,学生宿舍根本就不够住。 可以说这一切,都是陈泽用钱砸出来的。 不过这钱是真没白花。 科研效率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甚至在有些领域,都不用陈泽引导,就有了新的突破。 陈泽穿上防尘服,进入到一个实验室。 在实验室里,一群人正围着一颗卫星在进行各种检测。 没错。 就是一个卫星,还是纯手搓的卫星。 “陈院长,这是之前我打电话跟您汇报的那颗卫星,目前所有参数都已经达到之前的理论预测参数。” 这个实验室的负责人,是来自哈工大的刘程。 他才三十岁出头,理论扎实,头脑灵活,在之前申报联合科研课题的时候,就被陈泽给选中了。 并且他还是第一个来到研究院的,到了这里之后,基本就把实验室当家,要不是有人拦着,他恨不得天天24小时做实验。 没办法。 实验条件太好了,很多他以前设想的东西,在这里都可以随便做实验。 他钱是没少花,成果也没少出。 比如说眼前这颗合成孔径卫星,不光体积缩小了很多,性能更是爆表。 “性能都达到标准了?”陈泽仔细观察眼前的卫星,随口问道。 “基本都结束了,目前正在进行系统稳定性测试,它的各项性能指标全部达到预期。” 刘程说着,就开始给陈泽介绍这颗卫星上的种种突破。 首先是能源系统。 这个对于卫星来说,非常重要。 第(2/3)页